我校师生积极参加“走进科技,你我同行”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科普开放周活动

日期:2022-05-30   |  来源:团委   |  浏览:10 次 [ 字体:       ]

5月28日、29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科普开放周系列线上讲座活动线上开讲。我校师生积极参与,通过集中收看、自主收看等方式聆听专家讲座,走进科技前沿,感受科创魅力,提升科学素养。

本次线上讲座由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4位专家学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从内容生产、信息触达、认知解码等方面,普及媒体融合与传播相关的前沿科学知识。

叶龙教授围绕主题《媒体内容生产:温故而知新》率先开讲,对于媒体内容形态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温故”,进而对于智能媒体时代的跨媒体内容形态与智能化生产技术“知新”,强调传播能力的提升与媒体内容生产所处的技术水平息息相关,介绍了“数字孪生”,基于新一代ICT技术创建与物理空间平行的孪生媒介虚拟空间,正在加速社会智能化。

殷复莲教授以《人人都是传播者——去中心化时代的信息传播》为题,指出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逐渐形成了“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的全新传播模式,导致信息量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并重点从信息的爆炸式传播、驱动信息传播的因素、传播趋势预测和舆情干预四个方面对去中心时代的信息传播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王晔博士的讲座主题为《从脑科学看未来媒体》,围绕“我们的大脑如何接收这些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记忆存储在大脑哪里?能否被增强或减弱?我们能否突破现有的传媒方式,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直接将信息输入给大脑?”等问题,从脑科学的角度与大家一起探讨未来媒体的实现。

沈浩教授讲授的《科技重塑人的延伸-从数字虚拟人到元宇宙的想象》,指出媒体融合创新正在推进社会的数字化变革,智能媒体技术不断提升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科技赋能媒体,数据、算法和算力推进了数字虚拟人与元宇宙的涌现,不仅仅是把它视为一种技术,更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人类意识或认知的延伸,强调“科技向善”的重要性。

叶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委会秘书长,中国通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媒体分析与计算。

殷复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从事舆情、传媒等交叉学科领域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建模与分析》,发表SCI、EI等检索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王晔,北京大学博士,现任职于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兴趣:学习与记忆、视知觉等。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并参与翻译了《构建大脑:神经发育导论》一书。致力于脑科学的知识普及,撰写科普文章50余篇。

沈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副会长。沈浩教授拥有二十多年的统计和数据分析经验,擅长传播研究方法、大数据挖掘、多元统计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舆情分析等研究。著有《数据展现的艺术》等著作以及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家信息中心评为2017年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大数据领域学者。

通讯员:牛晓春   初审:安婧


团学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