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 | 新闻传播学院“红色基因代代传”革命老区实践团系列报道(一)

日期:2019-07-13   |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  浏览:53 次 [ 字体:       ]

2009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阳调研时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2018年7月12日上午,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红色基因代代传”革命老区实践团一行来到华池县南梁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在实践团指导教师、新闻传播学院分团委负责人吴文娟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前往华池县柔原镇拜访了建国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张万芳同志,并进行了专访。在采访过程中,张万芳老人结合自身的入党经历向队员们讲述了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展现了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他告诫同学们,青年一代要活到老干到老,起好带头作用,不能拿公家的一分钱。张万芳同志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始终坚守岗位、履职尽责,得到群众的认可,是广大优秀共产党员中的一个缩影。

随后,实践团一行前往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马锡五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他在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期间,带领陕甘宁边区一大批司法干部,结合陕甘宁边区实际,将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创造了就地审判、不拘形式、深入调研、联系群众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审判方式的建立,不仅为边区新民主主义的司法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新中国的人民司法实践产生了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7月12日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华池县南梁镇,在当地团县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军民生产大基地。

首先,实践团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据讲解员介绍,根据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培养干部,准备反攻”的精神指示,中央军委以102师教导团为基础组建了抗大七分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是在战火中诞生的一座革命熔炉。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为党培养了无数的精兵强将,在太平盛世的年代里,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接着,实践团前往军民大生产纪念馆,纪念馆意外停电,但讲解员王有功仍然为大家认真地做了细致的讲解,他为实践团成员讲述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时军民展开大生产运动的场景,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实践团通过一天的参观走访,走进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深刻体会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促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大学生。

7月12日晚,新闻传播学院“红色基因代代传”革命老区实践团成员在庆阳市华池县观看了古老的道情皮影戏。道情皮影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汉族民间艺术,从窑洞中走出来,它属于家庭戏、炕头戏、傀儡戏。皮影戏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是陇剧的渊源,电影的鼻祖。


团学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