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 |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调查系列报道(三)——“凉州贤孝”走访调查

日期:2018-08-20   |  来源:兰州文理学院-团委   |  浏览:238 次 [ 字体:       ]

武威作为河西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凉州贤孝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近日,我校“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调查团武威市调查小组成员先后通过参观武威当地文化馆,走访相关“非遗”传承人,实地了解凉州贤孝现如今发展状况。

凉州贤孝又称为“凉州劝善书”,它是以三弦伴奏的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传说“凉州贤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贤孝脱胎于古凉州的佛教俗讲,传承方式主要靠艺人口传心授。其内容主要以说唱英雄贤士、忠臣良将、孝子贤女等故事为主,教化人们“处世为贤,居家尽孝”,故称“贤孝”。凉州贤孝的传承历经几百年来都是作为盲人维持生计的一种艺术在不断发展传承。2006年5月,“贤孝”被收录在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7月28 日,“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调查团武威市调查小组成员在武威市采访了凉州贤孝省级传承人董永虎老师。董永虎老师与其他传承人不一样的是他是唯一一个眼睛明亮的贤孝传承艺人。据了解,董永虎老师师承王月老先生,从25岁开始学习贤孝弹唱,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加之对贤孝的无比热爱,让他很快的就学会了贤孝弹唱。据他介绍,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幽默风趣,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凉州贤孝只有以凉州方言演唱,才韵味十足,感人至深,如果换了别处方言,其艺术力量则大打折扣。因此,它是凉州本土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在演唱中间,艺人们为了活跃气氛或调动听众情感,有时还边与听众交流,边进行即兴创作,多合辙押韵,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近年来董老师在各地、各高校的高频率演出让他对贤孝踏上年轻之路的想法越来越迫切。他说贤孝是教化育人的说唱艺术,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和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贤孝的传承当中,加入“非遗”的保护当中。

受传承人董永虎老师邀请,调查小组成员前往观看了武威市凉州区政府主办的凉州文化艺术表演大会。在大会上,董老师用地道的凉州方言演唱了《凉州词》。从董老师的唱腔中,小组成员也深切感受到了传承人对这座文化古城由衷的赞美和满腔的热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凉州贤孝一定能够永续传承下去,为凉州文化传承谱写不朽的动人诗篇。




(撰稿、摄影:吴发娟、杜婧)

团学要闻